栏目分类
PRODUCT CENTER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江南温度是多少 > 新闻动态 > 美媒:DeepSeek成功不奇怪,中国“工程师红利”瓜熟蒂落

美媒:DeepSeek成功不奇怪,中国“工程师红利”瓜熟蒂落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32

特朗普停了对一些反华媒体的资助后,美国媒体竟然开始对中国点赞了。就在周二,像彭博社这样的财经大媒体都出来说,中国的“工程师优势”真是搞得不错。

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彭博亚洲市场的专栏作家,名叫任淑丽。她写道,DeepSeek的出现,让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有了大转变。以前,西方老担心中国的通缩、债务问题,还有人口老龄化,但现在这些担忧慢慢没了。现在,大家更关心的是,中国要怎么跟美国的技术霸权较劲。

报道说,中国终于迎来了“工程师优势”的收获期。从2000年到2020年这二十年里,中国的工程师数量大幅度增长,从520万快速增加到1770万。很多西方国家都相信,这批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能让国家在生产方面有更多的发展潜力。

由于培养了一大堆工程师,让中国有了翻身的机会,所以DeepSeek能成功,也就不奇怪了。到了2022年,全世界最厉害的那20%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里头,有47%的人是在中国念的本科,这个比例远超美国的18%。

这表示创新随时随地都可能蹦出来。比如说吧,DeepSeek的头儿梁文峰,他是浙江大学出来的,而不是大家常提的清华大学。DeepSeek之后,中国又冒出个Manus AI。它的老大肖弘,毕业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,这所学校名气相对没那么大。

中国也有不少创新来自让人出乎意料的地方。文章指出,那些二类院校和不太知名的小城镇的大学毕业生,正在搞出一些很有新意的创新。就拿宇树科技机器人的创始人王兴兴来说吧,他是在上海本地一所大学念的书,结果他搞出了G1这款人形机器人。

任淑丽指出,很关键的一点是,中国在年龄和成本上有明显优势。咱们这儿,30岁以下的工程师能占到总工程师的44%,相比之下,美国那边这个比例才20%。你看那嫦娥团队,平均岁数才33岁,北斗卫星的核心团队平均年龄也就36岁。再说到钱的事儿,咱们研究人员的工资,大概只有美国同行的八分之一。

文章专门讲了中国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这事儿。现在啊,差不多有40%的高中生毕业后都上了大学,但在2000年的时候,这个比例才只有10%。另外,理工科那时候可是最抢手的专业。

因为老年人越来越多,大家开始担心中国会不会走上日本的老路。但好消息是,现在中国冒出了一大批工程师,让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新变化。以前主要是靠加工行业拉动经济,现在不同了,高端制造业成了新宠,比如电动汽车、光伏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些行业。跟西方国家比起来,咱们这儿的工程师队伍年轻、人多,而且劳动力价格还便宜。

文章提到,跟东南亚国家比起来,中国在低端产业上的竞争优势没那么明显了。所以,中国现在靠着“工程师优势”,慢慢放弃低端产业,往高端产业方向发展,找新的经济增长路子。那些觉得美国很强的人,也得想想中国带来的大变化。作者还问,中国能不能像改变传统产业那样,对美国领先的科技产业也来个大变身呢?

英国的一个知名杂志《经济学人》说了个差不多的意思。它说,到了2023年,中国学者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占了大约4成,美国学者占了1成,欧洲学者占了1成5。中国的科研人数比美国和欧洲加一块儿还要多。咱们国家工程学士的毕业生人数,那是美国的7倍,工程博士的毕业生人数也是美国的2倍。

所以,西方媒体现在可算是不被反华情绪给糊住眼了,说话也开始靠谱了,讲起问题来头头是道。这还真不假。有了“工程师红利”这股力量的加持,中国攻克啥技术难题都不在话下,西方的封锁啊,反倒成了咱们科技飞跃的“助推器”。